【代表委员议国是】奋力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举足轻重。当前,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关键任务。如何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跃上新高度,切实将青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青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许庆民代表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部署“稳中有进”。强调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同时,新提出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营造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生态等。这些重点工作都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的产业“四地”之路,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青海大地上的新时代实践。许庆民代表认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保障了实施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的底气;“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国家赋予青海的特殊使命,绿色算力经济将借东风扶摇直上蓬勃发展;谋划实施一批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也将为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海省守护好“中华水塔”和建设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带来珍贵的发展机遇……建议国家各部委继续指导和帮扶青海省做好重点生态功能区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研究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工程的谋划实施,助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朱春云委员认为,加强青藏高原气候观测与研究,积极应对高原暖湿化趋势,是推动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面对日益显著的高原暖湿化现象,必须深刻认识到其紧迫性,并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加强观测与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希望国家层面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的气象监测体系。具体而言,应加大对气象观测站点的建设和投入,提升观测精度,扩大覆盖范围,确保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加强数据共享机制建设,推动观测数据的开放与利用,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青藏高原气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水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高原暖湿化趋势,推动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赵海兴委员说,青海省作为黄河的发源地,承载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其生态安全状况及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青海省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事业,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已在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防御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建议进一步拓宽防灾减灾救灾资源的覆盖范围,并加大对黄河上游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这不仅是维护黄河源头脆弱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保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紧迫需求。希望国家在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青海更多倾斜性支持,以助力推进自然灾害频发区的避险搬迁工程,并加大对地震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及监测站点设置的扶持力度。通过这一系列综合而具体的举措,推动青海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技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这将有效巩固黄河源头的生态安全屏障,为黄河流域乃至更广泛区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构筑起一道更加坚固、可靠的防线。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